中文注册 登录
金色年华|知青|文艺|战友|论坛|兵团|网站 返回首页

平常心的个人空间 http://50.shart.cn/?26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老兵团战友与二连上海知青团聚纪实

热度 5已有 987 次阅读2012-9-24 22:27

老兵团战友与二连上海知青团聚纪实

       老兵团战友和老伴在他们孝顺的儿女们的鼓动安排下,同意去南方旅游一次,女儿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想去上海看看上海的知青们。”用他的话说:这次到上海主要见见在一起工作过的二连知青们”在二连十多年的相处,相互间还是有感情的,现在都老了,也退休了,总想起二连年青时大家在一个连的工作情景。知青对我们感情、和我们对知青感情是一样的,老了都想聚聚看一看。”金秋时节,在女儿的陪同下,老兵团战友终于圆了这个梦。

       得知马师傅此次主要想见见二连的知青们,我们十分高兴。二连的上海知青同样有着深厚的黑土情结,不少人很想有机会重返那片留下过我们青春汗水和鲜血的故土看看,即使那位把一截手指留在北大荒的朋友,也一直想有机会带着他的儿子,去看看父辈曾经生活奋斗过的地方,体验一下当年的艰辛和老职工们的真情。但因现实的种种原因,他们暂时还无法如愿。所以大家都表示一定借此机会尽地主之谊,用我们二连人的方式接待好马师傅一家,让他们有到了弟妹家的轻松自如的感觉,并显示出上海知青对农场老职工的一片真情。

       我们的准备工作一个半月前就开始了。

       刘龙曾与马师傅同在机务排工作多年,他想到的除了到时多与马师傅叙叙旧外,还为联络另一位荒友打了数十次电话,从家里到手机,从单位到老母亲家,尽了最大努力。

       洪善宁,为这次接待出力最大的一位,我的每个具体安排细节都与她商量沟通。早在8月中旬,她就帮我从网上物色到一个合适的饭店,并且多次电话过去软磨硬泡,店家大概被她与北大荒老职工间的真情所感动,终于答应让我们提前预定。

       胡敏芳,马师傅和嫂子记得最清的一位,08年她与我一起回农场,离开时马师傅特意代表二连老职工去送行。一个热心人,她也为选择合适的聚会地点跑了好几处。还想与我一起去车站迎接。

       黄仲玉,离开二连比较早,她说自己已不记得马师傅了,但农场的老职工来一次实属不易,都应该热情接待。她为我提供了不少聚会地点的参考意见,经过几次沟通,最后决定部分与马师傅比较熟悉的人中午来我家先聚,其他路远和身体欠佳的朋友只参加晚上的大聚会。

       谈慕坤,退休后不甘寂寞,还在打一份工,每周只有周六休息。我们的聚会就安排在他和其他几位还在上班的朋友难得的共同休息日。他建议我,这次以聚为主,中午在家简单点,一切由他来帮忙。

       周国芳,本想为马师傅提供用车的方便,不料高烧休病假,他打电话给我一再表示歉意。还担心我一个女同志接站不方便,说到时要与我一起去接客人。

       王从质,一个开车多年的老驾驶员,得知此事,几次主动打电话来询问具体安排,他要开车带马师傅去周边或市内观光。

       朱文庆,二连的上海女婿,听说马师傅要来,告诉我,有事尽管吩咐。

       凡得到消息的二连上海知青,都把能与马师傅在上海相聚,看成一次难得的机会,重叙荒友情,表达对第二故乡亲人们的思念,是我们二连上海知青共同的愿望。

       马师傅和他女儿都觉得“在农场生活过的人,又没有飞黄腾达,吃住是没什么任何挑剔的,但住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他那白皮肤金头发的小外孙,一看就跟中国孩子不一样,住“任何高级宾馆也没有家里安全”。他们本想“不管去哪,就找个便宜的旅馆住,花点钱,不要住别人家,麻烦别人”。但当我邀请他们住在我那普通居民小区中的一个简陋的家,可以象到自己弟妹家一样随便,他们欣然接受。我打招呼说,我家条件肯定没有同样盛情邀请你们的冬日和华亭家好,但马师傅说,我就住你家了,这样与二连的人更近些,聊起来话题更多些。“只要有个家,比什么都好”“非常安心踏实”,甚至“睡地上就行”。真被马师傅一家对二连知青的深情厚谊所感动。

       912下午一点多,马师傅一家准时到达虹桥火车站,齐坚、乐乐、林坚和我一起去车站迎接,并来到我家。周以俊第二天要去东北,走前一定要与老兵团战友见个面,他也来到我家。晚上冬日夫妇代表红五月小屋众多网友、华亭夫妇代表三连、我则代表二连,共同为老兵团战友一家接风。朱伟也参加了。

       913朱伟提供用车,林坚陪同去苏州虎丘游览,可惜天公不作美。

       914齐坚安排车辆接马师傅一家去青浦朱家角游览,我也随同前往。

       915,二连上海知青期盼已久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将要和马师傅和嫂子一起,搞一次网上、网下、农场、浦江的大聚会。

       上午8点半刚过,胡敏芳就到我家了,马师傅和嫂子早就惦记她了。一进我家,她那快乐的顺口溜“健康活,慢慢拖,一年还有两万多”逗乐了两位老人,她把“8杯水”也推荐给了他们,马师傅说她真是一个热情乐观开朗的人。

       刘龙也来得很早,他是我们上海知青中很少几个与马师傅同在机务排工作了多年的人之一,与马师傅之间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他一来,话题就从当年的机务排谈起,从对师傅胡相远排长的思念,到对已故上海知青、他的机务排好友徐根良的怀念,往事历历在目。马师傅告诉刘龙机务排目前还健在的老人的一些情况,也关切地问起刘龙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十分理解退了休还在继续拼搏的刘龙和其他几位类似情况的二连知青。

       谈慕坤来了,昨天刚升级为爷爷的他满脸的喜悦。前两年他曾回过农场,那次正好下雨,事先也没有联系,没见到他熟悉的二连老人,很遗憾,今天他见到马师傅格外亲切。

       杨德恩当年在大兴安岭伐木时出了工伤,把一截手指永远留在了北大荒,但他任然对那片土地怀着深情,前两年大家聚会时,知道他还一直保存着几件当年用过的东西留作纪念。今天他本来是夜班,为了与马师傅聊得更尽兴,他提前把班头调换成休息了。他也很想回农场看看,但暂不具备条件。

       马明汉,平时虽话语不多,但对北大荒有着很深的感情。08年他本已请好假,准备与我一起回农场,却因回访团的时间安排有变动,难以再请假而未能成行。马师傅来上海的消息让他格外兴奋,执意要多带点东西过来表示对马师傅和农场老职工的心意。

       马师傅的记性真好,他几乎能记得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黄仲玉很早就被推荐上学离开二连了,本来她以为马师傅不会记得她,但马师傅一见面就叫出她的名字,告诉她,还记得当年她在科研班,上班常从机务保养间前走过,这一下子就拉近了感情的距离。

       见到洪善宁,马师傅马上说,当年她在二连唱样板戏演李铁梅,唱得真好。

       陈传勤是特意从杭州赶来的,她一下火车就直奔我家。08年的那次见面让嫂子特别记住了她。18日陈传勤又在杭州再次邀请马师傅相聚。马师傅也早对我说过:“很想见陈传勤一面,非常理解和同情她。”

       嫂子不知是因为这次来上海很兴奋,几天前就开始睡不好觉,还是疲劳加上水土不服,血糖也高,表现出了不适的症状。胡敏芳与黄仲玉马上向她推荐自己的保健方法,还特意将一种药的名称写在纸上让嫂子带回去参考,真是亲如姐妹。

       二连知青最迫切想知道的是,我们回城以后,二连及农场的变化,当年的老职工们还好吗?马师傅一一作答。马师傅和嫂子一再邀请大家有机会回第二故乡看看,说老职工们都很想念我们这些知青,他常把从小屋中了解的知青近况转达给没有条件上网的老职工们。

       马师傅那篇对孟宪伍之死的回忆文章,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看过,大家为马师傅讲出了事实的真相,还我们的好兄弟一个清白而更敬重他了。大家还关心张丫及留下的两个孩子,得知他们母子目前的情况尚好,让我们这些当年曾吃一锅饭、睡一舖炕的知青兄弟姐妹们得到了一丝安慰。

       聚会中,大家看着老照片和新聚会的集体照,又回到那难忘的知青岁月。在二连时,我们分别在机务、畜牧、科研、后勤和作业排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酸甜苦辣,回忆起那些仿佛就在眼前的往事,只觉得时间过得实在太快,太多的话题没聊够。

       在我家的聚会中,胡敏芳扮演了阿庆嫂的角色,不时为大家倒茶递水果和零食。按事先的约定,每个人都带了各不相同的小食品,马明汉“不守规矩”,带来比事先约定更多的东西,陈传勤也从杭州带了两大包零食过来。

       谈慕坤带来包馄饨的菜肉馅,帮我解决了因昨天回来太晚实在没时间准备的问题。他用娴熟的手艺,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不要别人帮忙,很快热气腾腾的馄饨水饺就端上来了。快过中秋了,我们还备了一些月饼。大家先后轮流地吃着馄饨水饺,品尝着有甜有咸的南方风味月饼,不拘形式,却感受着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气氛。恐怕二连知青这种特殊的接待方式会让马师傅和嫂子一直记得的。

       中午1230,事先约定的与农场朋友视频通话的时间到了,二连的部分老职工早早等候在蒲志的楼下。镜头一打开,双方都特别兴奋。可以看到蒲志家那并不十分宽敞的房间内,挤了不少人。这是我们与农场的第二次视频,邀请来的老职工大部分是上次没见到的。

       胡相远师傅首先与他的爱徒刘龙通话,他们互相问候致意。胡师傅一度调九连工作,后来搬场部又与二连的老职工住得较远,平时见面不多。这次得知刘龙很想念自己的师傅,马师傅头天晚上就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农场的电话,让人帮忙通知了胡师傅,他要帮刘龙圆梦。师徒俩在电脑的两头聊了不少时间,胡师傅请刘龙一定要再回农场看看,刘龙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愿,他们互祝对方健康快乐。

       玉霞早就迫不及待了,马师傅离开农场前就向她透露了我们的计划,她说很想念科研班的战友胡敏芳和杨德恩,要与他们好好说说话,视频的两头把他们的心连接起来了。看到玉霞开心的笑脸,胡敏芳和杨德恩都邀请她下次再到上海时,一定要与我们联系。她上次到住普陀区的儿子家帮忙照看孙子,忙得不可开交,没与我们联系,相信以后总有机会。

       秀梅的身体比我08 年回农场时好多了,我本担心在她家视频影响她休息,她和蒲志都连说没事,特别高兴。她和洪善宁都曾跟过牛车,印象特别深,她说洪善宁还显得那么年轻,洪善宁说自己容貌也在变老,只是心态一直年轻。其实秀梅心态也很好,她与蒲志一样,一直很乐观开朗,现在也注意保养了,所以两人的情况都日渐平稳好转。秀梅与杨德恩也说了不少话,今天她的精神状态真的不错。

       见到高姐了,看得出她很激动,热泪盈眶,自从刘师傅患病以来,全靠高姐的精心照料,如今刘师傅恢复得不错,小屋中看到二连哈尔滨知青回农场在她家的合影照片,坐在轮椅上的刘师傅笑呵呵的,比以前胖了,但高姐却廋了不少。高姐也与洪善宁同在牛车班,她们相互问好,高姐问得最多的是你们什么时候再回农场。记得我上次回去,她就特别关照我,再去时就住家里,最好8月份,那时地里的瓜果都下来了,要多住些日子。

       万才来了,上次视频正遇农场赶集的日子,他在摆摊,只参加了一会儿。今天他能与我们每个人都聊几句,当年的连队统计,与大家都很熟悉。胡敏芳凑上前,为他、为农场那边的朋友唱起了“母亲”。确实,我们难忘北大荒的父老乡亲。

       蒲志还是那张熟悉的脸庞,当年的会计,记性特好,他至今还能如数家珍一样说出我们知青中一些陈年旧事。这边的胡敏芳还记得那时蒲志开玩笑叫她“糊米饭”,引起两边一阵笑声,真是轻松自如。

       陈传勤坐在电脑桌前,看到对面的蒲志、万才、小史、秋子等,心情放松了许多,笑容也逐渐洋溢在她脸上,让大家很高兴。遗憾的是,本想让新起点秀杰与她通话的,她们都曾是二连学校的老师,但秀杰最近实在太忙,那天去局里办事没能赶回来,错过了机会。

       马明汉两次视频都笑眯眯地站在后面,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别人。农场的朋友都记得他,话语不多,干活实在,他们指名道姓让马明汉通话。玉霞的父亲高金曾是马明汉在后勤排时的排长,可惜如今老人家已不在了,马明汉与老排长的女儿通了话。

       两次视频,刘龙总是最受欢迎的人,因为机务排的人来得最多,秋子来了,还有上次没来的小史、打铁的王贵己师傅,都争相与刘龙说话。

       谈慕坤熟悉视频操作,他一直在帮助调整摄像头,力争让我们这边的人同时出现在对方的视野中。

       黄仲玉帮忙为视频作记录,好让我整理这份材料。我则尽量留些珍贵的图片记录。

       在我们的近两个半小时的视频过程中,马师傅和嫂子一直开心地看着我们和对方聊天,并与暂时不聊的人继续交谈。嫂子还来凑个热闹,体验与农场那边平时经常见面的人在屏幕上打招呼的新奇,询问那边的天气情况,她还惦记着农场那个家呢。

       电脑的一头,农场的朋友争先恐后,电脑的另一头,我们经常几个人挤坐在一起,都想通过这小小的屏幕,看到对方,也让对方看到自己。我们上海知青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回到日夜思念的第二故乡,农场的朋友更少有机会来上海相聚。网络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把两边相互牵挂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这次视频是在蒲志女儿的帮助下接通的,马师傅离开农场前,已与蒲志联系落实了一些事情,我们又进行过几次“演练”,以确保成功。感谢蒲志和秀梅及他们的女儿!

       视频结束后,我们在室内和室外拍了集体照。那张室外的集体照的背景中可以看到我家的窗户,马师傅和嫂子来上海的六个晚上就住在这里。这里还接待了第一位外国小客人,他在我的沙发上和大人同样睡得很香,他在我这里还与两个小朋友一起玩过,也蛮开心。这让我感到欣慰,否则我真会后悔,应该让他母子俩睡到条件更好的小乐或林坚家的。

       要去与二连更多知青朋友在饭店聚会了。十几个人就乘坐公交车,虽要换车,但都是从终点站上的车,都有座位。马师傅来上海后,第一次坐公交车,很有新鲜感,他感叹道,上海真大呀,比到九三还远呢,他更理解了上海知青聚一次多不容易。

       我们到达时,大部分没来我家的朋友已等在饭店门口了。吴助喜是从南汇赶出来的,郁凤英、郁巧英姐妹分别从宝山和浦东过来,成乃远从吴泾过来,潘荣生上午还在医院陪伴住院的老父亲,现在也从浦东赶来。

       赖永桢是个大忙人,本来今天另有其他事情,为了与马师傅见面,事先作了调整安排。

       韩朝凤曾与马师傅同在二排工作过,今天她因身体的原因没能参加,上海女婿朱文庆全权代表,他们这一对是离开农场最晚的知青夫妇,给马师傅印象最深,他说朱文庆胖了,其实朱文庆很辛苦,也承受了不少压力。今天他为我们拍了集体照,说要印好送给大家。

       张良健、段连生与马师傅相处时间不常,他们后来调四连了,但他们对我说,只要二连的活动,他们都会参加,况且老职工来一次很不容易,一定要来看看他们。

       周国芳是当年二连最小的上海知青,如今已人高马大,即将退休。他今天还在病假中,也早早到了聚会地,一再与马师傅打招呼。

       王从质为了饭后能开车带马师傅和嫂子去看夜景,本来酒量很大的他特意不喝酒改为饮料。

       最后一个赶到的冯雅仙也曾与马师傅同在二排,她一直记得马师傅,他们见面也有很多话要说。

       席间,大家频频举杯,祝马师傅和嫂子身体健康,玩得开心。马师傅和嫂子也一再邀请知青们有机会回农场看看,并说会把知青们对北大荒的这份感情带回去,告诉没有机会来上海的其他老职工们。

       分别的时候到了,大家依依不舍握手互道珍重,期盼有机会农场再见。

       这天晚上二连共有 21位上海知青与马师傅相聚,马师傅感慨道:二连的上海知青这么热情,真受感动。

       按事先的计划,王从质开车,周国芳、洪善宁和我一起,陪马师傅和嫂子去外滩看夜景。

       登上外滩观光平台,眼前的景色让马师傅和嫂子惊叹不已,直呼“太漂亮了”。我们从金陵东路外滩一直走到外白渡桥,走走看看,停下拍拍照。我真想把浦西灯光璀璨的外滩建筑群和浦东东方明珠和陆家嘴一带的美景,连同马师傅夫妇一起收入我的镜头,给他们留个永久的纪念。无奈,我的摄影水平实在差劲,几乎没有一张成功的,真遗憾,凑合看看吧。但愿马师傅自己的相机中能留下美好的记忆。

       回家的途中在高架路上看到了车水马龙的夜上海和城市中的点点星光,与宁静的农场之夜截然不同。

       这天王从质送我们到家已快晚上十点了。我问马师傅累不累,他说有点累,但今天是他最高兴的一天,见到了那么多二连知青,没想到一些与他并不很熟悉的人也来了,太看重他,太热情,太实在了。王从质把另两位陪同的都送到了家,他自己到家已十一点了。

       916,星期天,还是由王从质开车,他七点多就从家出发,一路接来胡敏芳、刘龙、洪善宁,最后来我家,我们一起陪马师傅和嫂子市内观光。

       昨晚周国芳和他就安排好,今天去东方明珠,去时走延安东路隧道,回来走南浦大桥。车开进隧道,黄浦江在我们的头顶上过,让两位老人觉得不可思议。

       到了浦东,与昨晚的夜景相比,就没那么漂亮了,但东方明珠离得更近,看得更真切,我们在东方明珠前面的人行天桥上尽情拍照留影。这天的蓝天白云让我们的照片比较成功,马师傅还特意为我们几个平时不大有机会一起出来玩的上海知青单独拍了合影。车在陆家嘴地区兜了一圈,也算观了光吧。

        回浦西从南浦大桥上过,上海第一座斜拉索桥,长长的引桥,我们让他俩坐在靠窗的位置,眺望两边的景色。

       这天早晨,马师傅就对我说,今天中午一定要让他买单请大家吃饭。他还说,二连的知青这么热情,也没什么东西给大家留个纪念。我理解他,同意了。洪善宁提议到一个高档的场所,做一次实惠的消费,很好的建议,她比我熟悉得多。到了人民广场附近,为了找到一个停车位,兜了很大一圈,这倒让我们有机会从上海大剧院、市政府大楼、上海城市规划馆门前走过。

       这顿由马师傅请客的午餐也很丰盛。各色菜肴摆了一大桌,但我们没有任何浪费,还是农场的本色。

       下午我们要陪同马师傅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刘龙已陪了一天半,家中还有其他事,先回去了。王从质也很辛苦,马师傅让他不必送我们了,他也先走了。分别时都恋恋不舍。

       马师傅和嫂子都看过故宫博物馆,但参观上海博物馆仍让他们兴致勃勃。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了。

       这天我们坐地铁回家。人民广场地铁车站内,在他们看来,简直是个大迷宫,马师傅说,要不是有人陪同,一下子还真找不到北。来上海一次,体验了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也该是他们的一个小小收获吧。

       马师傅和他女儿曾几次对我说:“荒友的车我看最好别用,工作了一个星期挺累的,周六还和大家聚会,周日再出去的话,不得休息。”太麻烦大家我们会心里不安的。”“原则就是别太麻烦大家,我们出来只是随便走走看看,能看多少看多少,所以随意轻松一点比较好。”“在市区可不容易找停车的地方,自己开车并不容易。”多么善解人意,多么真诚朴实!

       回家后,马师傅还一再说,他以前与王从质接触不多,这次让他这么辛苦地陪伴开车游玩,真过意不去。我想,王从质是从农场出去当的兵,在部队荣立过三等功,现在还保持了部队的好作风,乐于助人,勇挑重担。他这次不仅是对马师傅的热情,也是对农场老职工的真情回报。

       917,按与冬日和华亭的共同商议,白天由陈慰庭和林坚安排,去了他家,又游览了城隍庙豫园,经过南京路步行街。傍晚齐坚和乐乐安排,与部分网友见面并设宴为老兵团战友送行。我也跟着借了一天光。

       马师傅多次向我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和二连知青们见见面就很高兴了,没什么讲究”,“可以通知冬日华亭见见网上朋友,但不要太多,咱们做人低调,不要惊动一些人才好”,“ 网上认识的,能不打扰就不打扰了”。这次见到了几位早在网上聊得很投缘但从未谋面的网友,还是让他很高兴,赞叹网友的热情。

       918,马师傅一家要去杭州了。上午九点左右,我儿子开车送他们去虹桥车站。冬日夫妇、华亭夫妇、徐国强和我一起在车站为老兵团战友送行。10:55沪杭高铁准点发车。

       当天晚上,先一天回杭州的陈传勤去马师傅下榻的旅馆看望,并招待了他们全家。马师傅再次真诚地希望陈传勤尽快到小屋这个温暖的家中来,荒友们等待着。感谢马师傅对我们知青弟妹如兄长般的关心爱护。

       至此,二连上海知青与马师傅的这次团聚画上句号。

       顺便再多写几句。

       马师傅的这次上海之行,看望知青并游览,将近六整天中,我与他在一起的时间达五天之多。马师傅对知青的真情爱护,为人朴实无华,做事低调实在,都让我十分敬佩。

       二连上海知青中没有会摄像的,二连的姐夫周以俊又不在,我本想请华亭来帮忙,马师傅说不要麻烦别人,不用摄像,我们自己拍几张集体照就很好了。他女儿也说“我不想照片录像上传到网上”,“所以我最好不参与你们荒友聚会,你们方便些。”

       这几天中,马师傅在我家少有的空闲时间里,我让他看老照片,看我电脑中为他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也进了小屋,看到了几位网友及时上传的老兵团战友在上海的活动照片,他都很高兴。问他和嫂子休息得咋样,他们都说就像在自己家一样,睡得挺好。唯一的一次我们三人在家里吃晚饭,我用拙劣的厨艺做了四菜一汤,都是特普通的家常菜,他们还嫌太多,说只要一个菜就行了,自己家的粗茶淡饭吃起来更香。有时早餐后我放在水池中来不及刷的碗,一不留神就让嫂子洗干净了,还要帮我扫地抹桌,防不胜防。他们把我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我当亲人,一句“这几天把你累够呛”不知说了多少回,让我既感动又不安,70 多岁的老人这么老远来看望我们这些知青弟妹们,年轻得多的我哪会觉累呀。他们还从农场不远千里给我带来满满一纸箱豆角丝,切得细细的,嗮得干干的,还有许多要到山里才能采到的木耳香菇,这份倾注了两位老人浓浓深情的厚礼比什么都珍贵。嫂子甚至还想给我带个大倭瓜来,真情无价!

       两位70多岁的老人,要不是孝顺的女儿,哪能出来这么多天,走这么多地方,也圆了与知青相聚的梦?女儿对知青们也很有感情,当年虽然还小,但还能记得一些知青叔叔阿姨和知青老师的事。她曾几次诚意地邀我去农场避暑度假,让我就住在她父母家。这次她带着孩子,又有自己的朋友要聚,她曾问我,“不知道我不见知青叔叔阿姨们,是不是不礼貌”。我太能理解她了,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她,也会感谢她。要不是她帮助父亲进入小屋,我们知青网友就不会知道农场中还有这么一位可敬的老大哥,更不会有我们这次的相聚,我觉得她才是最大的有功之臣。

       聪明、活泼、可爱的“小洋人”,大家都很喜欢他,保护他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衷心地祝愿马师傅和嫂子晚年生活幸福安康!

       祝他们的女儿家庭美满,一切顺利!

       祝“小洋人”健康活泼,茁壮成长!

2012—09-2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huangzy 2012-9-24 22:57
朴实无华的文章,激情热烈的聚会,彰显出两地战友的友情,虽是朋友胜似亲人。北大荒虽呆得时间不长,却是每位知青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因为那是他们曾经的“家”。
回复 平平 2012-9-25 08:25
一篇用“心”去写的文章,可以看出其中浓浓的心意。记忆与情谊比蜜还要香甜,值得每天都去回味。
回复 新起点 2012-9-26 13:04
虽然没亲临现场,但这种场面这种感情是可想而知的,愿荒友的友谊长存,并祝各位健康长寿。
回复 阿里郎 2013-1-3 23:08
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中文注册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站点统计|手机版|本网由中国918爱国网提供免费空间和技术支持 ( 沪ICP备05012664号 )
热线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 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GMT+8, 2024-5-30 23:02 , Processed in 0.0671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