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金色年华|知青|文艺|战友|论坛|兵团|网站 返回首页

zhouping的个人空间 http://50.shart.cn/?13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读《方今政体维新,贵由迹治心,试申其义》有感

已有 378 次阅读2010-11-16 10:19

       今天读到周恩来同志在89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方今政体维新,治术繁赜,拟诸孙嘉淦〈三习一弊疏〉,不维其迹维其心。时既不同,法亦各异,吾人居今思昔,贵由迹治心,斯足以杜諐尤而增道德,能阐发其义欤?》方今政体维新,贵由迹治心,试申其义。当时他的老师对这篇600多字的作文批语是:“思清如水,笔快于刀。”这篇文章是用白话文写的,我反复读了许多遍,努力的理解其中的意义,越读越觉得文章严谨,立论深奥。在近九十年后的今天,更觉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义。    

    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迹者形于外,万目睽睽,可得而见也;心者藏于内,变幻无常,不可得而知也。心者迹之本,迹者心之征也。正于心,则迹无不纯;纯于迹者,而心未皆正也。是治生者,于未著于迹之先,必治其心,过计而预防之也。”

    结合今天的形势,我是这样理解。

    人个人的行为是大家都能够看得见的外在表现,变化无常的内心活动是不得而知的。内心活动是外在行为的本质,外在的行为则是内心活动表现。人的道德端正,则行为是纯正的;只注意行为表现的人,其道德未必是正值的。立志于报效国家的人,不是先注重行为表现,而是首先千方百计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锻炼。

    文章的第二段写道:“今夫政治之昌明,首言乎法治。然而法治者,治迹之法也。人众事繁。芸芸者又乌得尽绳之以法?是治迹不可以为训。迹之所归,斯以治心为本矣。善夫清孙嘉淦之《三习一弊疏》也。耳与誉化,匪誉则逆;目与媚化,匪媚则触。迹既著矣,于是乎喜谀而恶直,喜柔而恶刚;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其必行;心习于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一弊斯生。亲小人,远君子,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而习之,除弊之杜也,乃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是治心要于治迹,而治国者尤贵有是道也。”

    今天我们强调要依法治国,治是能够看得见的外在表现,而法则是治的内在本质。面对众多复杂纷纭的事务,又有多少能够做到以法律为准绳呢?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之所以这样,归根结底就是要从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清朝有一个叫孙嘉淦的人写了一篇名为《三习一弊疏》的文章。如果人爱听自己喜欢的话,对自己不喜欢话就听不进去;爱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会有抵触。这样发展下去,就只会听得进那些柔顺的漂亮话,而听不进直截了当的不同意见;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是正确的;对自己所做的任何决定,别人就必须执行;这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喜欢顺从自己而厌恶违背自己意志的人。这三种习惯养成后,就会产生一种弊病。亲近别有用心的人,而疏远于心为公的人,其危害不可胜数。要杜绝、革除这种弊病,并不仅在于注意自己的行为,而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内在的修养。进行思想上的修养锻炼更重于行为上的规范。对于领导者而言,是尤为重要的道理。 

    接下来文章写道:“方之乘桴于海者,迹近航行,乃意失所向,卒难底岸。杭之卖柑者,善藏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斯皆著于迹而失于心也。曾参之心,众人可得而知也,诬其杀人,是迹也;卒以其心而知其非杀人之流。仲尼貌似阳虎,见困于匡,然圣人之心,非阳虎之心也,匡人其如彼何?是知正于心者,终无以惑其迹;纯于迹者,其心则未尽必可征也。平天下者,必先治国、齐家、修身、诚意、正心。正心者,万事之基也。今国政共和矣,治术繁赜,日绳人民以法治,卒乃专征于迹,弃其心而弗正,航行之无向,卖柑者之务外,是岂不可以已。夫孙公往矣,邦之君子,有法先生之心,揭由迹治心之论者耶?内外如一,心正迹纯,导法治国入唐虞之盛轨。企予望之,企予望之矣!”

    驾船在海上航行的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是很难达到目的地的。卖杭橘的人把坏的橘子藏在底下,表面很好看,坏的却隐埋在其中。这些行为都是不得人心的。曾子的心胸,是大家都知道的,诬陷他杀人,是表面的,知道他人品道德的人就会知道他并不是杀人之辈。孔丘相貌长的像猛虎,他见到困难的人就帮助,他有仁爱之心,而并非虎狼之心,能够帮助人的人怎么能有这样的心呢?知道其品行道德的人,不能被其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对于只注重表面现象的人,其道德品行则并不一定是良好的。要做天下大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国家,维护好家庭,规范自身的行为,锻炼自身的意志,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而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则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基础。今天实行共和政体,治理国家的方法纷繁复杂,说给人民以法治,而却只专重于表面文章,放弃对自身的道德品行正确修养,则是航行没有方向,卖杭橘的只要表面很好看,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回想孙嘉淦,他是国家的栋梁,要学习他的道德品行,看他的一生品行得出什么结论?那就是内外如一,心胸正值行为纯朴,以法治国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绩。这是我们企盼的。

    九十年前周恩来同志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样的绝好文章,从表里、内外、本末的辩证关系分析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关系。诠释了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中的关于为官、做人所应当避除的“爱听自己喜欢的话,对自己不喜欢话就听不进去;爱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会有抵触;喜欢顺从自己的人,而厌恶违背自己意志的人。主观武断,对自己的想法看法的正确坚信不移,只听得进那些柔顺的漂亮话,而听不进直言不讳的不同意见,对自己所做的任何决定,别人就必须执行;任人唯亲”官僚主义作风。论述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要领和道理。他的光辉一生,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实践了在他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偶然看到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在听取工作汇报时,就「征求意见」谈自己的看法时说:“现在征求意见,听真话,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领导机关,握有人权、财权、物权,下面的不同意见,不太容易听进去。而即便是一些领导热切地欢迎真正的批评,人们也不能不考虑所处的环境。当话语权与权力大小成正比的时候,一个没什么权力的人就意味着没有多少话语权,谁还会自讨没趣地说真话?某些领导说话时一句顶别人说很多句,投票时一票顶别人很多票,甚至一票大于其他人的票,如果这样的现实不能改变,那征求意见又怎能征来真话?”

    接下来他也引用了孙嘉淦在《三习一弊疏》中的话,“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说:当领导当得久了,就喜欢听好话,喜欢拍马屁的属下,喜欢别人顺从而不是违抗自己。如今征求意见时常常征来很多「漂亮话」,不也反证了有此「三习」的领导非止一个两个吗?不过「三习」既成,结果是什么呢?「喜小人而厌君子也」。这样就必然会让领导陷入泥淖而难以自拔:周围小人日渐其多,而听到的真话则日渐其少。”

    唐代诗人杜牧在他著名的《阿房宫赋》中,曾感慨地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认为,无论国家兴亡、朝代更替,其根本原因并不在外部而在内部,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法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宋代文学家苏洵曾有“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的说法,强调把忧患、思危的根本点放在内部,首先强根固本,把国家内部的事情做好。孙嘉淦的上疏也体现了这种观点,着重在国家的吏治政风方面建言。这些,对我们今天都是颇有启发的。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搞好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紧迫任务。应当把它放在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当前,我们面对的世界极不安宁,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情势下,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尤其要注重把这种忧患、危机意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措施、行动,绝不可流于空言。要下大力气建设好和谐的社会主义,谋求科学的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样,我们才能处变不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06年3月2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中文注册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站点统计|手机版|本网由中国918爱国网提供免费空间和技术支持 ( 沪ICP备05012664号 )
热线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 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GMT+8, 2024-6-2 10:39 , Processed in 0.0520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