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金色年华|知青|文艺|战友|论坛|兵团|网站 返回首页

杨琴的个人空间 http://50.shart.cn/?14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留住石库门

已有 1653 次阅读2011-1-11 18:50

    
    
      喜欢在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坐在窗前,聆听着一首如泉水一样潺潺流淌的音乐,清脆的曲子穿透空间,在耳边回响,一种荡涤心扉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慢慢品味出那种淡然而又清净的人生况味,怀旧的心扉常常会感动自己······
       如今在家照看着自己的宝贝外孙,中午看着熟睡了的宝宝笑脸,不禁脑海里也浮现同样的情景--那是三十多年前,我自己的孩子,象极了的两张脸啊!母子竟然是如此的相像--他使外婆我想起了曾经小住过的“石库门”
      那年,老毛同志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学生都送到天地之间去“再教育”修地球,呵呵····得感谢他老人家,不然我和现在的老伴根本不能认识啦,也没有了今日要回忆的“石库门”之说了。
      在东北我们是最早一对真正扎根边疆,安家的知识青年,当年的艰苦和快乐,已经有太多的知青发表,我是不想再去回忆什么伤痕之类的沉芝麻烂事。
      放下所有的繁杂,思绪在简单中摸索,心平气和的时候最容易 拎起那杯怀旧的杯子常会喝上一口--细细品味一下,慢慢的把脑海里想的,用电脑ps和flash制作出了那久久留在脑海里某个角落深处的当时年轻年代的感觉---特别上海的上海石库门。
 
    为了待产和哺乳期,我进住到了婆婆家---一条地地道道的上海石库门迎接了一个从来没住过石库门房子的小媳妇,许多的不习惯许多的不舒服,可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告别了过去住机关大院,市委机关花园小洋楼,电梯大楼的感觉---渐渐进入上海的石库门小社会。
     婆婆旧社会时喜欢热闹和他那洋行职员的老广东选择了石库门,租下了这个前后楼,我了解到,这个楼房里有前后客堂间,底楼灶壁间(厨房间),那走上去嘎吱嘎吱地着响小而窄的楼梯中间可住一个人的阁楼再上去,二楼就是亭子间,对面就是真正的房间--前后厢房--我住在后间 哦,再几节小楼梯就到了三楼阁楼(也挺大的),婆婆告诉,解放前这里只有我们一家人,现在已经是6家人了,共有好几十口人,楼上阳台共有一个自来水龙头,现在有六个龙头啦,楼下也有个公用龙头,每次要用得“自觉”排队等着,水费电费每家摊着算---真麻烦
     
     可这些个硬件的麻烦都不能够阻挡这个石库门里家与家之家的欢乐团结。就象一家人似的石库门里没秘密可言,一家有事,不用传,群体都知道,因为那薄薄的隔板更本阻挡不了什么,何况家家都不闭户关门,除了冬天,出门就是别人的门口,上饭炒菜时都会有人来尝上口试试行不行---你家就是我 家,真正的一家人,我们那点事,阿吴阿陆都会来帮忙,每天耳边总会听到,“小黑龙江真好不响,大媳妇有事体讲一声噢,阿拉会帮龙各”
  
    晚上各个窗口传出评弹和沪剧越剧唱声,讲话,甚至小夫妻吵架声声·······每天天刚刚亮点,大概4、5点滴铃铃倒马桶的摇着铜铃在弄堂里响起来,接着参差不齐的刷马桶声象大合唱似的四声部,阿姨妈妈拎着菜篮买菜打招呼声,“李家好婆,嘎早企麻菜啊--阿是毛脚要来” “张大姐啊,今早麻点啥!”---上海女人嗲嗲地相互有礼貌的招呼声,谁说小市民没文明和礼貌啊。
      
      上海早晨就是这一片混响声中拉开了序幕 ,接下就可以,听到上海的各种叫卖声效和看见形形色色的海派人物上场跑龙套表演·····体验石库门就是感受上海,在自己家里看不到的市井和小市民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无聊或是下三滥,但那门里,弄里却充满了小市民的文明和温馨---
      而现在生活富裕了,石库门却渐渐将被列为文物,小市民们也搬迁了,政府发给了不菲的拆迁费用,他们笑的合不隆嘴,说是发财了!去住大楼啦,但门对门的老死不相往来,将替代了被遗忘了的石库门的温馨和热络,留住石库门吧---那是上海的本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中文注册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站点统计|手机版|本网由中国918爱国网提供免费空间和技术支持 ( 沪ICP备05012664号 )
热线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 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GMT+8, 2024-5-17 13:19 , Processed in 0.0636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