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金色年华|知青|文艺|战友|论坛|兵团|网站 返回首页

高五一的个人空间 http://50.shart.cn/?1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老房子的回忆

已有 573 次阅读2010-11-20 14:26 |个人分类:家庭生活|

老房子的回忆

            杂记 2009-05-09 15:30:39

 

      在我上学以前,大概六岁的时候,我们家从五角场的二军大宿舍,搬到了现在叫宛平南路的新村里,那个新村叫唱片新村。是中国唱片厂为自己职工所建造的第一批工人宿舍。我记得,宛平南路那时是叫谨记路,接连徐家汇的那段被叫着谨记桥。而通往龙华的那一段,有座塔,叫谨记塔,那座塔后来我曾专门去看过,好像是为抗日的国民党军人修建的,联想到这条路的路名,叫谨记路,或者,这个路名就是为了记念这些抗日将士而起的?也未可知。过了谨记塔,有座百步桥。百步桥的那边,就是在当时颇有名气的龙华飞机场了。现在的中山南二路车水马龙,上下两层道路都挤满了车,成了上海的一条主要干道。在那时,它被叫着龙山路,是一条不受人注意的小马路。才两车道宽,仅通到离我们不远的龙山新村。可能那条路,纯粹就是为了龙山新村里,那帮机场职工而修建的。路的两旁是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

 

      我们刚搬去时,和我们新村毗邻的公路新村已经建成,再过去点的铁路新村还未开建。因为是乡下地方,所以购物极为不便。离我们那有一站路远的地方,有一个被大家叫着合作社的小店,家用的一切小东西,都是在那个小店里搞定。要买大件的东西,就要走到离我们家三站路远的徐家汇。不过那时的人们生活很清苦,几年也买不上一个可以称得上大件的东西。新村的四周,竖着用细竹编成的篱笆,篱笆内外俱用沥青刷过,在当时也算很时髦呢。篱笆墙的东面和东南边各有一个水塘,都不甚大。记得我祖父没事时,常在那儿钓鱼,也总是小有收获,有一次,竟钓来了一只不小的乌龟。给我们几个孩子玩了好几年。

 

      那时,我们家住在二楼,一个楼层里,挤了六家住户。厨房和卫生 都要三户合用。按如今的标准来看,那是相当的拥挤。不过那时,我们相互之间确实相处得很融洽。我家隔壁老王家,他们家的老家是山东烟台。夫妻两人带着一个女孩。就住一间房。我们家有六口人,分了一间半,在当时也算是个大户了。那时的社会,讲究的是平等。工人阶级真得是有地位。中国唱片厂,有个李厂长,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人家家里有九个人,也就分了二间房,照样和职工们挤在一起。唱片厂的工会主席,也是个老革命,他家五口人,分了个一间半。

 

      我们的邻居老王,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工作之余,喜欢喝点小酒,哼上几句京剧,他学得是花旦,嗓子又圆又亮。又从老家弄来了一把京胡,据他说,这把京胡也是个老货,很值俩钱呢。休息天,他经常在家里自拉自唱。一个人自得其乐,好不自在。在六十年代初,他花了一百八十元,买了一台自己厂出的,收音电唱二用机。在当时,那绝对是一般人下不去手的大事。从此他学京剧学得更来劲了。受他的影响,我小时候对京剧也很有兴趣。先后跟他学唱了程砚秋《状元媒》的几个唱段,还学了《三击掌》、《断桥》。《宇宙锋》和《武家坡》就没学会。那时在学校里,就因为会唱上几个段子,音乐课老师总是给我5分。这也是我所有学科中,学习最好的成绩。

 

    老王的媳妇人长得很漂亮,手又巧,为人又极热情,我们小时候,常常得到她的照顾,她原来也在唱片厂里当家属工,三年自然灾害时,被厂方辞退了,失业在家,可她不甘心,自学了理发。我小时候理发都是她包的,从没收过一分钱。在我临去黑龙江之前,她感冒发烧烧到38.5度,还帮我赶出了一身棉衣裤。我姐姐结婚时,母亲给她买了一块呢料,但买得太短了,裁缝都说不能做,老王媳妇用了五个晚上,巧裁巧剪,倒底把它做成了。那时的邻居,才真叫邻居。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住房条件也提高了,但邻里之间的那种情意,那种如同亲人般的情意,却是再也找不到了。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不知道是应该担忧呢,还是欢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中文注册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站点统计|手机版|本网由中国918爱国网提供免费空间和技术支持 ( 沪ICP备05012664号 )
热线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 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GMT+8, 2024-5-19 03:44 , Processed in 0.0404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